根据麦肯锡近日发布的《2024中国汽车消费者洞察》报告,通过对近2500名全国不同区域汽车消费者的调研,揭示了中国汽车市场六大关键趋势。报告指出,电动化与智能化的迅猛发展正成为塑造和改变中国消费者喜好的主要因素,同时,这一消费趋势也在倒逼中国汽车产业更紧密地拥抱这两大技术革新,预示着未来5至10年全球汽车行业技术发展与竞争格局将因此而深受影响。

报告中提到,尽管汽车价格竞争激烈,但几乎在所有价格段中,表达再购车时会选择更低价位车型的消费者比例显著下降,反映出消费者对中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车的关注逐渐增加。此外,中国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正迅速崛起,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品牌的竞争力显著增强。

调研还发现,电动汽车的势头不可阻挡,但补能焦虑成为新的隐忧。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接受度首次出现波动,强调了优化补能基础设施对于新能源汽车长期发展的重要性。同时,直联模式的优势日益明显,能够提升消费者在售前、售中及售后阶段的满意度。

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受到消费者的热烈追捧,尽管支付意愿有所下降,这可能受到技术领先型车企将高级自动驾驶功能作为标配或选装包提供的影响。对低碳理念的认可虽已形成,但消费者对低碳汽车的支付意愿有所下降。

麦肯锡指出,汽车行业的未来将更多地由消费者需求和喜好驱动,这要求车企在产品创新、品牌管理、客户触点和组织架构等方面进行深刻变革,以更好地拥抱消费者,推动行业向电动化与智能化方向快速进化。

《2024中国汽车消费者洞察》总结出当前中国汽车市场六大关键趋势:

1. **消费升级需求明显,价格竞争效果有限**

调研显示,在各个价格段,消费者倾向于购买更高价位车型的比例显著上升。这反映出后疫情时代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意愿得到增强,同时也指向市场上新推出的具有竞争力的智能新能源汽车车型正在逐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此外,价格战虽然日趋激烈,但八成消费者表示这并未对其购车决策产生积极影响。

2. **油电认知分化显著,中国品牌加速崛起**

消费者对传统燃油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品牌的认知出现巨大分化,外资车企在中国的溢价优势正在消融,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品牌正迅速崛起并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3. **电动汽车势不可挡,补能焦虑成为新隐忧**

新能源汽车的持续高渗透率得益于消费者对其低使用成本和高智能化水平的偏好。然而,补能基础设施的不足正逐渐成为制约新能源汽车长期发展的关键因素。

4. **直联模式优势明显,售后体验有所改善**

64%的消费者对传统经销模式表示不满,主因是信息不透明和不对称。而直联模式通过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供了更高的透明度和更好的消费者满意度。

5. **自动驾驶技术受追捧,消费者支付意愿降低**

虽然消费者对自动驾驶功能的兴趣持续增加,但其支付意愿却有所下降,这可能与某些车企将自动驾驶技术作为标配或选装包提供给消费者有关。

6. **低碳理念树立,支付意愿下滑**

近七成的消费者已经开始树立低碳汽车的认知并愿意为此承担费用,但与此同时,付费意愿和可接受的支付金额却出现下降。

**分析与展望**

麦肯锡的调研揭示了中国汽车消费市场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电动化和智能化不仅是技术发展的趋势,也是消费者需求和喜好的体现。中国品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快速崛起,表明本土企业正逐渐占据市场的制高点。同时,补能焦虑和低碳理念的普及,也对汽车行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面对这些趋势,汽车产业需要进一步聚焦消费者需求,加速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以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

作者 业路